上海这些“家门口的好服务”赶紧收藏起来总有一款适合你!
发表时间: 2024-10-02 07:30:38 作者: 爱游戏体育网页版
近日,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共同征集遴选、编辑出版的《家门口的好服务——上海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案例100+》正式发布。
《家门口的好服务——上海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案例100+》来源于上海近十年来鲜活的、丰富的基层实践和一线探索。全书包括全民艺术普及篇、全民阅读推广篇、数字化社会化篇、公共文化空间篇、文旅融合发展篇五个篇章103个案例。这些“家门口的好服务”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实践、开花,更是在上海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典型作用。这些典型案例也是厚植城市精神、彰显上海品格、展示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珍珠”。
2013年创办的上海市民文化节,以全新的办节思路、多元的办节主体、高效的运作模式,成为上海这座城市365天不落幕的文化盛宴。
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坚持在校园推广京剧、昆曲、沪剧、越剧、评弹等戏曲剧种,普及戏曲知识,促进戏曲传承,传承优秀文化。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于2016年创办上海市民艺术夜校,面向中青年开展艺术教育服务,以延时开放、公益收费的方式,成为青年人心中的“都市艺术家园”。
上海交响乐团于2010年创办上海夏季音乐节(简称MISA),以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及黄浦区上海城市草坪音乐广场为会场,用轻松、富有趣味的方式普及高雅音乐。
浦东新区周浦镇坚持以傅雷文化为魂,修缮傅雷旧居,建设傅雷图书馆,举办“傅雷杯”最美家书征集展评等,持续擦亮周浦傅雷名片。
2014年创办的上海(黄浦)城市草坪音乐会,以“高雅、公益、大众”的演出理念,举办贯穿全年、涵盖多种艺术形式文艺演出的演艺广场。
徐汇区充分依托丰富的非遗名录项目资源,推进传承人在社区内设立工作室,让广大群众感受到传统非遗项目在新时代散发出的独特魅力。
徐汇区斜土街道建立日辉戏曲传承基地,与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上海戏剧家协会等专业力量合作,举办戏曲文化节,让市民群众在家门口听戏、学戏、传戏。
徐汇区利用区内丰厚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依托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加强对重点文艺创作品牌项目的引导扶持,促进各类精品力作不断涌现。
长宁区新泾镇以创新思维和开放理念,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引进社区、引入校园,将社区教育作为促进民间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平台。
静安区彭浦镇坚持用生动形象的镜头语言为时代写真、为人民留影,以高质量的摄影文化供给,增强小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以互通互鉴的交流,提升摄影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
话剧《苏州河的儿女们》根据普陀区退休干部嵇启春同名长篇纪实文学改编创作,反映了改革转型期间苏州河两岸的巨变。
2012年以来,虹口区嘉兴路街道推出零门槛的“百姓舞台”,形成了翰墨丹青益书香、广场民星展风采、群众声乐传佳音、才艺达人增亮色等七大系列。
2007年闵行区政府与上海市文广局创立上海合唱节,以提升市民合唱素养为导向,为合唱团提供常态化的专业支持,合唱节成了市民的最大“歌厅”。
1995年创办的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彰显了“大众参与,大众享受”的核心理念,“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家门口的五洲风情”成为艺术节的线.宝山区市民艺术修身导赏计划
2016年启动的宝山区市民艺术修身导赏计划,依托专业资源面向市民群众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建立了400个艺术导赏资源库,采用“百姓点单”的方式,把艺术导赏活动送到基层。
位于宝山区一号湾南桥下的“一墙美术馆”打破空间藩篱,在简单的“一墙”上陈列展示艺术佳作,将艺术送到公众身边,打破百姓与场馆的“一墙之隔”。
嘉定区文化馆致力于全年龄段的群文服务和美育体验,提供全民可参与的文化赛事,提供个性定制文化空间,提供学有所获的展示舞台。
2017年,嘉定区江桥镇每年举办“家有小诗人”亲子诗词创作诵读大赛,推动当代家庭主动探寻、体悟民间传统文化的美好。
金山区推动优秀民间文化艺术金山农民画,举办“有农有画”创作传承学习班,在丰富老百姓文化生活的同时,让民间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金山区通过开展优秀乡村文化资源挖掘、长三角文化联动活动、文教融合和文旅融合等,努力在乡村风貌塑造上留住形,在文化传承上留住根。
上海金山和浙江平湖,地缘相邻,人缘相亲,文脉相通。两地文旅部门开展民间文化交流,大力开展文化走亲活动,携手打造文旅共同体。
松江区以戏曲之乡新浜镇为支点,让“戏剧之乡”成为戏剧艺术传承的样板间、艺术创新的试验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
青浦区华新镇的“快乐村民秀”擂台赛是全镇文艺爱好者们摩拳擦掌、轮番登台、一展才艺的快乐舞台,铺展了一幅“七彩田园,村意盎然”的精彩画卷。
始于2001年的“唱响贤城——群文四季歌”,由“春之声”宣传大篷车“三下乡”巡演、“相约滨海之夏”广场文化活动、“滨海秋韵”高雅艺术进奉贤和“冬日暖阳”文化大拜年,形成贯穿全年、覆盖全区的文化活动项目。
小荧星集团凭借自身的艺术教育经验、强大的师资团队、专业的课程和专用教材优势,为学校课后服务提供200多种全门类艺术课程。
2014年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作家协会和黄浦区委宣传部主办、思南公馆承办,推出面向上海全市的公共阅读活动——思南读书会,已举办四百多期,让观众体验了美好阅读与美好生活。
上海图书馆“阅读马拉松”项目融合“阅读+比赛”的创新模式,推动深度阅读,鼓励知行合一的阅读习惯,提高读者阅读效率和阅读能力,让世界看见阅读的力量。
浦东新区全民阅读着力提升均衡化,增强社会化,凸显便利化,发力数字化,打造了“陆家嘴读书会”“学习读书会”“浦东悦读节”“图书馆奇妙夜”等阅读品牌,用书香涵养城市的活力、温度和品味。
黄浦区以区图书馆和明复图书馆为双总馆、10家街道图书馆为分馆、170多家居委综合文化活动室为基层服务点、各类社会共建点为延伸服务点,建成覆盖全域、面向所有人群的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的城市公共阅读服务体系。
一见图书馆为周边居民提供书籍借阅、阅读空间以及形式多样、内容多元的文化活动,通过讲座、活动、读书会等形式推广纸质阅读,丰富社区文化生活。
静安白领朗诵沙龙成立于2015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不仅是一个为热爱阅读和朗诵的白领们提供的集阅读、交流、展示于一体的平台,还慢慢的变成为一支具备阅读推广能力的志愿者队伍。
杨浦区图书馆推动多载体多领域推广阅读、多渠道多维度宣传引领、多维度多场景创新“互联网+”模式、多角度多层次关注特殊人群,践行“服务读者生活,实践知识共享与文化传播”。
2010年创立的虹口区“菜场书屋”在区内8个街道18家菜场内设立相对独立、集“空间、书籍、读者、活动、社群”于一体的社区阅读空间,让外来务工群体就近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2018年,行知读书会在陶行知第二故乡宝山区大场镇成立,由大场镇图书馆和阎华工作室、上海人民出版社三方合作运营,开展读者喜闻乐见的读书分享活动,为广大书友们提供一个交流读书心得的平台。
2020年,金山区图书馆联合区残联推出“阅读有你——金山区残障阅读推广人培育计划”,通过征文、诵读、培训等培育出一批优秀的残障阅读推广人,在阅读中得到精神和心灵上的满足,来提升自身素养,更好地融入社会。
松江区图书馆立足深入挖掘松江本土文脉,结合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和遍布全区的网红书店、文化场馆以及文化景观,特别策划2021年“文明修身文化寻根”全民阅读活动,助力“人文松江”“书香之域”建设。
2014年青浦区图书馆成立“清阅朴读”阅读推广联盟,成员单位包括公益组织、企业、商圈、学校、社区等,采用设立管理小组模式,创新图书馆职能,延伸社会化服务,建设学习型社会。
奉贤区图书馆“贤书汇”阅读推广品牌,将原本单一的阅读分享会拓展为读书分享、话剧表演、科普知识、绘本阅读、手工制作等,将核心价值观内涵生动化、具体化,让市民在读书活动中寻找精神家园。
创办于2013年的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是目前亚太地区专注于0-16岁童书出版及儿童内容的专业年度展会,旨在提升少儿阅读服务的品质,引领全民阅读“从娃娃抓起”。
“光的空间”是上海新华发行集团首次以书店与美术馆相结合方式创立的品牌,立足艺术与阅读、艺术与思想、艺术与审美相结合,将阅读融入丰富精彩的讲座与工作坊。
上海新华发行集团主办、《书城》杂志承办的新华·知本读书会于2012年创立。读书会每月举办一期主题演讲,向读者推荐与演讲主题有关的经典书目,引领多领域深度阅读,已成为沪上知名公益读书会品牌。
由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主持人创立并运营的“侧耳SH”,形成“侧耳SH”微信公众号、“侧耳诗会”系列活动、“侧耳有诗”有声书三条产品线,打造成为高品质全民阅读的新媒体品牌。
“陆家嘴创投课”围绕社会热点及前沿议题,邀请国内外学界、业界具有影响力的投资人、企业家、经济学家、教授、学者等,以创投课、论坛、线下沙龙等形式传递思想与智慧。
近年来上海博物馆在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的基础上,坚持举办高品质展览,以展览教育供给、数字资源云端服务等打造高品质博物馆教育,满足公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赋能“有爱无障”的高品质生活。
近年来浦东新区率先探索公共文化场馆延时服务,率先出台《延时服务试点指导办法》,打造“9107”服务模式,18家试点场馆服务时间从每周56小时延长至约80小时,在夜间点亮了新时代公共文化主阵地。
东方社区信息苑是社区文化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近年来推出“云课堂、云培训、云竞赛”等系列在线服务,以及“百万长者智能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行动”“慧生活文旅集市”等品牌活动,推进基层场馆的数字化转型。
自2006年打浦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在全国首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管理模式,黄浦区逐步实现区内10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管理运营模式全覆盖,政府、市场、社会协同为社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文化服务。
黄浦区文化馆通过建设文化艺术数字资源、搭建实体空间数字应用场景、共用线上公共文化服务和组建“粉丝文化社群”,推动文化资源、文化服务的数字化转型与升级,为市民群众提供触手可及的优质公共文化服务。
静安区图书馆通过引进RFID借还书系统,部署多媒体读书读报和少儿资源多媒体设备,推出“流动图书车”“24小时自助图书馆”“信用借阅柜”等,打造馆内馆外、线上线下、数字化全方位立体式阅读服务体系。
杨浦区创建“百姓艺苑”文化资源配送品牌项目,将优质的文艺辅导员、文艺演出、文化讲座、展览展示、特色活动、“建筑可阅读”城市微旅游等资源纳入公共文化内容供给资源库,为社区居民提供丰富的、可点单的文化项目。
“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是国内首个国际性儿童文学奖项,颁奖活动永久落户宝山区。通过每年举办颁奖活动、原创插画展、名家进校园等“1+6+X”系列活动,文学奖已成为贯穿全年的全民阅读推广活动。
2014年起松江区通过“百姓明星”评选活动培育文化志愿者近千名,志愿者利用双休日或工作之余从事志愿培训,开设戏曲、美术、摄影、书法、舞蹈、器乐、文学等各类免费公益艺术培训班。
2019年起,松江区携手浙江杭州、江苏苏州、安徽宣城等长三角8个城市,举办长三角G60九城市民营剧团优秀戏曲剧目展演,在“美美与共”中走出一条展示“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戏曲发展新路。
上海音像资料馆(SMG版权资产中心)立足馆藏珍贵红色音视频资源,组织起一支专门致力于红色党史影像资料播映讲座的专家团队,采取互动式、启发式、交流式播映讲座,播映累计千余场,强化党史教育和价值引领。
“金色学堂”电视频道是面向50+人群免费播出的全媒体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学习平台。频道在电视节目中规划了智慧生活、文化娱乐、健康科普三大节目板块,集聚近千条课程节目,在线+人群的中老年服务社区。
2013年初上海广播电视台建立无障碍电影公益解说志愿者团队,每年为视力残疾人提供解说服务200多场,服务视障人群突破14万人次,让视力残疾人完整了解电影的故事内容,享受电影艺术乐趣。
陈云纪念馆将党史学习教育触角延伸至视障和听障青少年群体,对全国开展“无障碍电影进校园”活动,将电影《难忘的岁月》及陈云的生平业绩送进全国特殊学校,满足特殊青少年群体党史学习需求,扩大党史学习教育的覆盖面。
上海市电影局、上海市电影发行放映行业协会主办的阳光至爱影院无障碍观影项目解决视障人群观影难题,已制作完成多部优秀国产大片的无障碍版本,安装无障碍观影设备的影院已实现全市16个区全覆盖,惠及10万视障人士。
京昆“Follow Me”公益时尚课堂是创办于2007年的戏曲艺术普及推广品牌公益项目,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所属京剧院和昆剧团的专业青年老师利用业余时间研制教案,亲授基本的京昆唱段和身段,吸引青年人群亲近中国民间传统文化艺术。
上海沪剧院探索利用“尚沪·演艺新空间”,丰富传统演出形式,设立“排练开放日”,创新打造集参观体验、沉浸式演出、文艺党课等于一体的文化活动,以海派建筑为载体,彰显城市文化魅力,传承戏曲艺术经典。
“艺树计划”是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和黄浦区委宣传部、上汽集团2019年起打造的文化公益品牌,每年选择一项艺术门类,坚持公益免费的惠民模式,开展主题导赏活动、深度体验工作坊等,带领市民大众亲近艺术,将美育融入城市生活。
上海越剧院在完成一系列越剧文化推广演出活动的同时,深化“东方美韵”“越来越美”“越趣讲堂”“越趣体验工作坊(含夏/冬令营)”四大延伸品牌,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举办越剧艺术推广系列讲座及各年龄层越剧培训课程。
2018年由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发展基金会牵头,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各单位联合推出的“舞空间”公益文化品牌,坚持“开放共享、公益惠民”的理念,开展讲座、导赏、体验课、公益演出、社区示范点、云课堂等多样化公益活动,普及舞蹈艺术知识,实现舞蹈艺术的文化共享。
安亭镇“书香环游”骑游志愿者服务队坚持骑游10多年,每月下基层为百姓义务送书送报,跑遍偏远基层,使书香文化进万家,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车轮上的图书馆”。
浦东新区探索将社会主体创办的城市文化空间等纳入文图两馆“总分馆”体系,推出覆盖全区的基层美好生活文化空间设计补助项目,实施乡村文化艺术振兴计划,将文化资源注入社区文化中心、家门口文化服务站、旅游服务景点等各类文化空间。
在上海市民文化节指导委员会指导下,首届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大赛2018年在浦东新区启航。大赛倡导公共文化空间创新理念,建立公共文化空间设计师创新智库,将大赛打造成辐射全国的连接市民与业界、使用方与设计方、线.徐汇区打造人民的“邻里汇”和“水岸汇”
徐汇区在社区建立一站式社区服务和社区治理空间,让邻里汇成为“居民家门口的公共客厅”;在滨江水岸打造“西岸”现代文化艺术地标,建设有温度、有颜值的连锁公共服务站点,让滨江水岸成为人民的水岸。
长宁区推动建设3.5级“市民中心”和居民区“睦邻点”,盘活社区公共空间“边角料”,打造出一批集“文化凝聚民心”与“功能服务民生”于一体的文化景观“微空间”,让更多居民享受“家门口的公共文化服务”。
“苏州河书房”以新颖的实体阅读空间+全方位多层次的阅读服务体系,挖掘利用苏州河沿岸人文和历史资源,开展多项全民阅读服务,有效拓展了全民阅读的路径和体验。
普陀区百禧公园是世界第三座、上海第一座“高线公园”,集艺术展陈、休憩娱乐、咖啡驿站、运动健身、梧桐市集、数字生活等多功能于一体,并最大限度保留原有边墙样式、设施功能、生活小习惯,让溢出围墙的城市更新更有生命力。
杨浦区坚持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城市发展规律,通过加强保护修缮,原汁原味保留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同时把记录着城市人文、精神气质的工业遗产建筑、空间保留下来,赋予其新的功能。
位于杨浦区周家嘴路、隆昌路路口的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是国内首家新闻出版业行业博物馆,以新颖的立意、厚重的实物、多元的手段,打造新闻出版业文献档案中心、文物修复中心、创新发布中心和文创展示中心。
位于四平路的NICE2035新空间将园区、校区、社区“三区”有机融合,既为创新主体提供展示平台,又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舞台,更为社区居民打造充满了许多活力、触手可及的社交会客厅和休闲好去处。
闵行区引入无人值守、读者自我管理与志愿者自治管理相结合的运营模式,在全区范围内建设“城市书房”,就近就便为市民提供一卡通图书外借、阅览、文化休闲、无线上网等自助式图书馆服务。
闵行区2016年起推进“文化客堂间”建设,通过利用和改造本地乡村既有公共文化空间,丰富民间传统文化元素,配送各类文化活动,接续乡愁、乡音、乡情,传承和发扬闵行本土优秀文化和传统习俗,打造村民的“文化家园”。
“我嘉书房”是嘉定区以社会化合作模式创新运营的多功能、自助化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兼具24小时自助图书室、文化交流休闲空间、志愿者服务站等多元功能,与全市公共图书馆实现图书通借通还,并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
2018年青浦区赵巷镇率先推出“政府主导、多元参与、骨干协同”的“文化管家”文化服务试点,形成线上线下互动、村(居)际联动、管家分片管理驱动等基层文化动态运营模式,使其可复制、可推广、可自我迭代优化。
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新华传媒在商务印书馆虹口分店旧址打造上海首家红色主题书店1925书局,引入全息互动视频、红色剧本杀、旧址情景党课等红色主题内容,成为传播红色文化、发扬红色传统的新热点、新地标。
上海世纪朵云坚持图书发行商、文化服务商、空间运营商“三位一体”定位,开设“大而雅”的朵云书院·广富林店和朵云书院·旗舰店,“小而美”的思南书局城市文化公共书房,“专而精”的思南书局·诗歌店和朵云书院·戏剧店,形成新型文化空间矩阵。
坐落在安福路322号内的“电影时光”书店是上海唯一一家电影主题专业书店,涵盖电影史、剧本创作、导演、摄影、表演、制片、后期等方面,空间兼顾实体书店、公共文化活动、文化特色消费场所等多重属性。
上海电影集团将车墩影视基地红色文化资源与党史教育创新相结合,开设以“乘坐初心号,重走红色光影路”为主题的沉浸式党史教育创新课堂,以互动体验、街头观演、场馆参观、影片展映等呈现方式,生动再现了历史情境。
2018年东方财经·浦东频道创办学习读书会,围绕年度重大主题,线下举办名家报告会、书友分享会、新书发布会等活动,线上利用微信公众号、活动视频集锦、多媒体平台等推广“学习”品牌,扩大活动影响。
从杨浦大桥到徐浦大桥22公里的东岸滨江岸线座供市民休息、休闲的望江驿,且“一站一特色”。这里白天是市民服务站和城市书房,晚上则是汇集文化名人、跨界精英的文化交流场所,赋能滨江公共空间。
“百年党史路奋斗新征程”党史学习教育巴士课堂通过边行车、边参观、边讲课、边互动的学习模式,围绕车览“百年党史在上海的精彩演绎”这一主线,用“党史巴士”这根针,把上海丰富的、珍贵的红色资源串点成线。
从2018年起上海开启“建筑可阅读”之旅,实现“建筑可阅读”数字化转型和IP破圈迭代,推动“建筑可阅读”服务体系建设。慢慢的变多的城市微旅行产品和可亲近、可参与、可体验的文化新空间出现,慢慢的变多的市民游客感受到上海的和谐、温馨、雅致、美好。
黄浦区豫园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毗邻豫园商城、上海老街等旅游集散地和城隍庙、豫园等文化遗址。中心深入挖掘老城厢文化资源,在城市更新中留住记忆和文脉,为上海市民、中外游客提供老城厢特色文化内容和体验项目。
成立于2018年的徐汇区“建筑可阅读”志愿者联盟集结一批来自上海各行各业的建筑、文史、文博及旅游爱好者,志愿服务讲述衡复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保护区、徐家汇源、徐汇滨江、龙华的历史建筑,向广大市民游客传播“上海文化”。
徐汇区以“武康路—安福路”街区为试点,一方面将“网红打卡点”武康大楼打造成既有颜值、又有温度、更有品质的优质文旅产品和典型建筑地标,另一方面形成“可沉浸的街区、可阅读的空间、可留恋的记忆、可珍藏的体验”氛围。
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社区打造以“国际社区的美好生活”为主题的微游定制服务,推出“时代之声”“融合之美”“经典之韵”三条城市微旅行线路,成为传播和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载体。
长宁区“艺术绿地”项目创新文旅绿融合模式,开展音乐会、音乐讲座、公益集市等,让古典音乐融入大自然,拉近高雅艺术与老百姓的距离,开辟更好地服务人民美好生活、主客共享的文旅服务场景。
2020长宁区推出的“美好时光”长桌派节目围绕上海、长宁公共文化和市民生活质量的发展,开展系列直播活动,以贴合群众的生活内容分享饮食知识、民俗传统、民族文化、百年党史、上海城市建设等。
静安区“建筑可阅读”通过三次迭代,基本建成以“一部手机游静安·静安文旅VR全景地图”为线上服务“主阵地”,场馆、乐游驿站、服务中心为线下服务“主窗口”,微旅行、城市漫步、直播等多样活动为“主亮点”的文旅体验。
静安区文物史料馆依托下属七个纪念场馆的优秀历史建筑与馆内专业讲解团队,在参观体验中融入视频、音频、手机互动游戏等技术,导入仪式、演绎、戏曲、戏剧、朗读等形式,让身在其中的参与者耳目一新。
虹口区将星罗棋布的各类旧址遗址、名人故居、优秀历史建筑、红色遗迹等打造成“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由社区居民组成“海上旧里”解说团,定期开展多伦路历史建筑及名人故居宣讲服务,为游客讲述原汁原味的“海上旧里”故事。
四大纪念馆首创用沪语讲述100个红色故事,通过微剧情、小故事、短视频等多样化的传播手段,让更多观众感受红色文化、海派文化的魅力,做好红色文化和海派文化的坚定传承者、生动诠释者和精彩讲述者。
普陀区深度发掘利用苏州河沿岸人文和历史资源,组织“同游苏河水岸”网络直播活动、“爱在普陀·苏河婚典”婚庆旅拍主题线路发布等各类文旅活动,探索文旅融合新模式,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充分的发挥文旅赋能效应。
2018年起,金山区一方面加大“建筑可阅读”二维码全覆盖,一方面多方式、多渠道加大宣传与氛围营造,借助线上与线下平台互动,不断放大“建筑可阅读”工作效应,增强传播力,丰富活动载体,提升吸引力。
松江区新浜镇胡家埭村连续举办11届“松江荷花节”,被誉为“沪上芙蓉村”,是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单位,以荷花种苗基地为核心,以村委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为主阵地,辐射文旅融合五大区域,助推乡村振兴。
奉贤区通过举办草地音乐会、戏曲音乐会分享等活动,将非遗、文创、民俗文化与旅游元素相结合,将“贤文化”烙印融入旅游活动,推动文旅融合,为市民游客提供零距离、高效能、高质量的文旅公共服务。
“东方美谷”艺术节始于2017年,依托奉贤区美丽健康产业,艺术节贯穿全年,内容涵盖国际交流、演出活动、展览展示、文化赛事等,成为南上海“美丽”“健康”“艺术”“创新”于一体的文化新名片。
崇明区陈家镇深入挖掘东滩文化资源禀赋、人文环境特色,将歌舞、培训、征文、影画配诗、书法、太极、国学、非遗(土布、鸟哨、崇明山歌)等文化贯穿东滩居民生活,践行“社区营造”,为美丽乡村的建设提供动力。
崇明区竖新镇仙桥村建成乡村版“小万达”——均瀛仙桥中心,激活农村闲置资源,激活沉寂的乡村文化,实现乡村产业和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打造出崇明区中部地区“魅力竖新∙现代都市精品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