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质量治理现代化
发表时间: 2023-11-20 17:04:59 作者: 新闻中心
质量问题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问题,也是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粗放式的发展方式使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一度进入“规模速度”的路径锁定状态,经济新常态下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亟需打破这种传统路径依赖,进行“提质增效”的路径创造。为此,2012年国务院发布《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之后又连续5年出台系列质量行动计划,逐步推动“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
然而,尽管我国的质量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距离“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仍然任重道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方面,供给侧的质量供给跟不上需求侧的质量诉求;另一方面,质量治理尚未脱离保障“质量安全”的老路,即以“监管”为核心进行质量建设,而不是以“发展”为核心进行质量提升。这样一些问题已成为质量建设深入推动一定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鉴于此,考虑到全球竞争的压力、公众诉求的提高和国家战略的需要,需赋予质量治理现代化“品牌、创新、开放”的现代内涵,以内在意蕴作为驱动质量提升的核心力量并辅之以科学监管的外部助力,最终实现质量治理的内外共建。
以品牌战略扩充质量内涵。品牌是质量的代言人和引路者,给质量提升赋予品牌的内涵是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从世界经验看,诸多发达国家通过品牌与质量的“捆绑”政策,在工业化进程中实现了国家声誉、经济稳步的增长、文化输出的三赢。如德国、日本、韩国正是通过一系列“质量和品牌发掘、培育、发展、促进”的国家战略获得上述成功。我国以《纲要》和系列行动计划为指导,以质量、品牌提升工程为重点,从质量和品牌建设的立法、培育、评价、保护以及示范区建设等几个维度来做好“十三五”期间的质量、品牌建设工作。另外,除了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外,应该充分的发挥市场的根本力量,带领企业潜心专注品质提升。同时,赋予品牌经济以文化内涵,引导花了钱的人国产品牌树立信心,使自主品牌在本土环境落地生根。
以创新发展厚植质量基础。实现质量治理现代化不仅应强调技术创新在促进质量发展中的及其重要的作用,还应发挥管理创新在提质增效中的重要影响。一方面,通过质量改进、质量公关和关键共性质量技术的攻克,推动质量技术万众创新;另一方面,通过开展质量现场诊断、质量标杆经验交流等活动确定一系列的先进标准,提升企业质量管理上的水准。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深层次地融合,共同作用于质量升级,以创新发展的乘法换取质量提升的加法。同时,鉴于质量提升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市场价值,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品牌是实现市场价值的核心渠道,因此推进质量治理现代化还应该促进创新驱动战略与品牌引领战略的深层次地融合,使技术创新与质量升级、品牌创建结合起来,谨防质量提升与价值实现的“两张皮”。
以国际视野培育质量优势。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推进质量治理现代化还应该坚持“开放发展”的理念,通过面向全球的顶层设计,输入型产品与输出型产品的齐抓共管以及线上线下、国际国内立体化安全网络的构建,引领中国产品走向世界。
首先,积极维护“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声誉。如开展“中国制造”海外形象维护“清风”行动,一方面突出抓好跨境产品质量建设等,履行大国安全责任,另一方面为中国制造营造良好声势。其次,培育新型贸易方式,推进自主品牌出口增长,达到以质量换经济的目的。再次,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计量互认,提高出口产品品质衡量准则的针对性;最后,强化国际警务交流合作,严厉打击跨国、跨境制假售假犯罪,实现“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保障进出口产品的质量安全。
以科学监管助力质量升级。现代监管科学的进步主要在于监管工具选择和使用的合理性。就质量治理而言,以往我国主要着重于质量安全的事后治理,现代监管科学要求监管前移,即以“规范标准”为核心倒逼质量提升。而我国标准体系建设还相对落后,尤其表现在国际对标和标准体系共性平台建设等方面,未来应该就此逐步加强。同时,还应该更强调事中事后监管,并重视认证认可、检验测试等手段在促进质量升级中的及其重要的作用,从而形成质量治理的闭环系统。尽管科学监管有助于质量升级,但必须要格外注意的是,监管只是质量保障的底线,而不是质量提升的主体,质量提升归根结底需要依靠市场,因此,推进质量治理现代化除了政府的作用之外,更需要在企业自主、行业规范、政府引导、社会监督之间形成合力,充分体现政府监管与企业自觉、行业自律、社会自治手段并用的监管智慧,从而形成社会共建的质量培育环境。
总之,质量治理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质量意识提升、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或者质量安全监管,在内需和外驱的双重压力之下,其必须被赋予品牌、创新、开放、科学监管的时代特征,从而以国际化的视野和高度塑造中国制造的竞争新优势,展现大国风范,使“质量”真正成为兴国兴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