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AR大数据丨聊聊国内VR头盔厂商那些事儿
发表时间: 2024-05-16 15:19:12 作者: 安全防护棚
虽说早在1968年,第一台VR设备就已经诞生。但是必须得说,近年来VR概念才真正的火起来。以往只能在好莱坞中看到的科幻大片,即将在真实的生活中上演。处在VR时代的风口上,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未来就要来了!
作为VR产业链中最重要的一环,VR硬件一直是国内外诸多厂商关注的重点。一般来说,VR硬件分为VR眼镜、VR头盔、VR一体机三大类。我们曾整理了一份关于国内VR眼镜设备及厂商的信息情况表。今天,我们来聊聊关于VR头盔的那些事儿!
VR头盔是通过与PC/主机连接,来实现虚拟现实体验的外接头戴式设备。毫无疑问,以目前市面上呈现的三种类型的VR设备来说,VR头盔能带给我们更好的虚拟现实体验。国内硬件厂商推出了数款VR头盔,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些设备的基本信息参数。
看完了国内VR头盔的基本参数,我们再来了解下国际领先水平的VR头盔情况。目前国际上公认体验最好的VR头盔,是Oculus Rift、HTC Vive和SONY PSVR。因为SONY PSVR是与主机连接,不具有可比性,因此我们列举了余下两款设备信息进行对比。
不难看出来,国内VR头盔数量虽然众多,但是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大多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目前VR设备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眩晕感”。这其中,最关键的因素便是刷新率和延迟时间。一般来说,刷新率在75Hz以上,延迟时间在20ms以下才能确保使用者真实的体验不晕,可以说,这两个指标只能算作是及格线。目前国际水平都已经做到了刷新率90Hz,而国内厂商还处于60Hz~75Hz之间。这个参数,距离能够带给用户足够的沉浸感,还有着很长一段路要走。
在我们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得知了一件令人苦笑不得的事情。国内大部分VR头盔厂商都会在官网中写一句类似于这样的话语:“市场上VR资源99%兼容”、“完美兼容DK1、DK2”,并且有一种要PK掉国内其他所有厂商,争当中国第一“全兼容硬件”的气势。造成此现状的最根本原因,是2014年9月,Oculus对DK1进行了开源。
Oculus VR的创始人 Palmer Lucky曾说过:“扩展VR支持多款头显并不像创建一个软件补丁那么简单,它需要深度集成游戏代码,而集成则需要开发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整合和升级。“相比于Oculus自2012年开始研发VR头盔,国内的起步较晚,在一些技术上落后于国外领先水平也无可厚非。
焰火工坊的CTO王阳明曾在采访中表示:“目前,虽然各家VR硬件公司都有自己的算法,但由于技术积累的缘故,和Oculus的差距很大。”也有业内人士称,Facebook花在Oculus身上的20亿美金与其说是花在了Rift身上,实则是用在了其软件算法和技术的储备上。这也正是国内厂商与国外行业巨头之间的差距,国内厂商若执意追求兼容Oculus,而忽视了自身核心科技的研发,则会在VR道路上与国际巨头的差距慢慢的变大,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在马上就要来临的VR时代处于被动地位,缺乏话语权。
苹果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而苹果在智能手机行业硬件+内容生态的模式,也被VR行业的巨头纷纷效仿。HTC通过与Valve合作来打造自己的生态圈;Oculus也通过Oculus商店、与内容生产商合作来打造自身的内容生态,并通过收购建立技术壁垒,最终形成以硬件、内容、技术为一体的生态闭环。反之来看看国内的硬件厂商,一般会用的形式还仅仅停留在硬件开发和节省本金打价格战上,却忽视了生态圈的建设。在内容方面,仅仅是通过简单的APP、官网提供资源下载甚至是所谓的兼容Oculus作为自身内容的全部来源,内容在质量和数量上已经被国际巨头甩开了几条街。
当然,我们殷切的希望国内的厂商能够在整个VR行业中占据一席之地甚至是主导地位。目前,国内也有部分厂商开始重视核心科技的研发以及内容生态的建立。但是,现阶段也应该正视国内VR行业整体水平与国际巨头的差距。针对上述国内外厂商的差距,我们显而易见国内厂商下一步的计划和努力的方向:
1、优秀的硬件体验。不光是要对硬件参数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提升,同时也要最大限度地考虑用户的需求,从细节的角度打动用户,给予用户最完善的体验。
2、除硬件设备外,要投入更大的资源进行核心技术的研发,掌握核心科技,打造技术壁垒。这样,才能在日趋成熟的VR硬件市场中站稳脚步不被淘汰出局。
3、打造与产品匹配的完整的生态闭环。唯有拥有自身的生态闭环,才能在VR真正起飞的时候,确立自己的行业地位,积累足够的资源,顺势腾飞。
与国际巨头相比,国内厂商在资金、技术方面都有着非常大的差距,尤其是一些专注于VR内容的初创团队,更是如此。我们大家都希望,在VR行业发展的初期,硬件厂商能够对这些为VR行业做出贡献的团队提供帮助。一方面,能够适当解决“鸡”和“蛋”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国内VR硬件厂商更好的布局自身的VR生态。在VR行业发展的初期,唯有合作才能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