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兵团看发展井冈山寻访红色产业
发表时间: 2024-08-14 12:22:32 作者: VR安全体验馆
井冈山市光明乡光明村栗树湾风景区一隅(摄于5月25日)。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于婷 摄
5月23日,游客在井冈山观看大型红色沉浸式情景剧《星火》。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于婷 摄
巍巍井冈山,绵延五百里。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中国革命胜利的起点,是井冈山精神的发源地。
从井冈山市区驱车前往茨坪镇,井冈红旗、红军万岁、胜利的号角等雕塑相继映入眼帘,郁郁葱葱的群山把各式各样的红色元素映衬得分外耀眼。参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观看大型红色沉浸式情景剧《星火》……每到一处,记者都会不由得驻足、深思,思想得到升华,灵魂得到洗礼。
从昔日的革命摇篮到如今的红色圣地,井冈山坚持让红色文化沁润人心、绿色生态净化人心。近年来,井冈山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全力发展红色教育培训,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助推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
井冈山管理局、井冈山市是如何用好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教育培训,推动红绿融合发展的?有哪些经验值得学习借鉴?对兵团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有哪些启示?本报全媒体记者来到井冈山实地采访调研,探寻井冈山激发“红色动能”推动高水平发展的经验。
启示一:发扬井冈“红”,激活“红色引擎”,放大“红色效应”,全力发展红色旅游,建设红色名村,释放红色文化鲜活魅力
在井冈山,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是游客必去的景点之一。在博物馆大门前,记者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排起了长队。走进序厅,一座名为《八角楼的灯光》的青铜雕塑吸引了记者的注意,雕塑底座上镌刻的“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八个大字格外醒目。据介绍,雕塑创意来源于同志在茅坪八角楼时使用过的一盏油灯。
跟随讲解员赖欢的脚步,记者参观了博物馆的6个展厅。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为了让参观者更加深刻地了解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历史,博物馆在展陈方面做了优化,除文物外,还将“井冈名言录”“井冈歌谣”等展示在最醒目的位置。
“打土豪好比砍大树,砍倒了大树就有柴烧,打了土豪就有饭吃,有衣穿。——”
一句句“井冈名言录”、一首首“井冈歌谣”,通俗易懂、易于传播,来参观的游客不由得读出声来。
记者观察到,每座展馆里,游客都络绎不绝。随着游客逐年增加,如何更好地做好服务?就此,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副馆长饶道良向我们娓娓道来。
一方面,广泛采用新技术。博物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橱窗式展陈,游客可以在互动参与中近距离“触摸”历史。使用幻影技术、声光电技术还原革命战争年代的场景,运用3D、AR等技术方法与游客形成互动,通过VR新技术全景数字化呈现,让游客感受数字展馆的魅力。
另一方面,推行多元讲解方式。除人工讲解、自助讲解器讲解、机器人讲解外,博物馆还使用了AI导游讲解系统,通过“听33个自动讲解点、拍57个识别点、问62个背后故事、点11首井冈歌谣”四大功能,让游客重温井冈山革命岁月。作为宣传展示井冈山精神的重要窗口,博物馆还配有纯英文讲解,便于更多国外游客了解井冈山精神。
再者,就是坚持校馆合作。博物馆就是一座大学校,为使博物馆变成新时代的好学校,2022年6月,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与江西师范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创建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在课题研究、学术交流、大思政课、人才教育培训、跨文化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方面加强合作。
“我们博物馆还创办了研究井冈山精神的刊物——《摇篮》,并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平台和文创产品等宣传阐释井冈山精神。”饶道良说。
为了让更多红色故事、红色人物“活”起来,近年来,井冈山全力发展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红色旅游新业态,先后打造了井冈山革命斗争全景画馆、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数字体验馆、大型红色沉浸式情景剧《星火》等一批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红色旅游业态,不断丰富游客的体验。
据悉,井冈山保存完好的革命旧址旧居有104处,几乎遍布各个乡村。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后,井冈山继续发挥旅游富民功能,重点以29个红色名村为抓手,按照“有足迹可追寻、有历史可聆听、有场景可观赏、有产业可发展”的原则,打造三湾—古城—大仓—古田—马源—茅坪“重上井冈山”等13条红色精品线路,推动红色名村抱团发展;大力推行“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互利共赢模式,引导群众融入旅游产业链,吃旅游饭、走致富路,着力将红色名村打造成红色旅游带动乡村振兴的模范村、示范点。
夏日的葛田乡古田村,空气清新、绿意盎然、风景别致。一条近千米长的沥青路穿村而过,道路一边是民房民宿,一边是研学基地。
古田村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为红色政权作出过巨大贡献。近年来,古田村积极做出响应发展全域旅游的号召,流转近500亩土地发展红色研学产业,将红色名村建设与红色研学产业高质量发展相结合,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成功之路。
“井冈山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旅游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广阔。我们结合当下火热的乡村游、研学游,将村庄打造成研学基地,以研学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让村民多一份收入。”古田村村委会副主任黄剑龙介绍道。
记者了解到,该村围绕研学基地目标,争取资金1000多万元,将村中房屋外立面和基础设施进行了提升改造。2018年,古田村引入旅游公司投资打造中小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培养少年儿童的人文情怀与爱国精神。
井冈山红圣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总经理谢炎军介绍,基地对村里的老旧房屋做改造,将村民闲散的房子租赁过来,通过自营与联营的模式,打造一批特色民宿,并建成红色驿站、民俗村史馆、红色书屋等特色建筑,打造出农耕体验区、水上乐园、山地越野车赛道等10余种业态,将井冈山上的客源引进来,把城里的客人留下来。2023年,该基地接待游客3.4万人次,营业额达690万元。
村民谢树平曾是贫困户,2020年,他腾出家中的5间闲置住宅改造成为民宿,去年他又承包了200平方米的鱼塘。“通过接待游客,我们家一年增加收入2万多元。”谢树平高兴地说。
井冈山现有民宿500多家、床位1.12万张,旅游间接带动全市四分之一的人口就业,红色名村户均年增收2.3万元。2023年,井冈山市141个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均达25万元以上,其中,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突破100万元的行政村达20个,比上年增长566.7%。
兵团与井冈山一样,都具有红色资源丰富的特点和优势,井冈山发展红色旅游的做法给兵团提供了良好借鉴。
一是深入挖掘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以及红色旧址旧居资源,进一步运用新技术,在展陈方面不停地改进革新,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学习,了解兵团精神和兵团历史。二是主动适应旅游发展新形势,打造更多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红色旅游业态,推出差异化旅游服务产品,增进情感共鸣,让游客在红色体验中收获更多感动。三是充分的发挥“西北边境第一团”“军垦第一连”等红色名团、名连作用,结合实际打造红色研学实践基地,让“流量”变“留量”,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启示二:加强组织领导,坚守红色初心,创新培训模式,加强师资建设,强化品牌建设,讲好红色故事,推动红色教育培训工作持续不断的发展,让红色成为刻在骨子里的基因
井冈山依托丰富的红色革命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紧扣井冈山精神主线,充分挖掘内涵,整合各类资源,在全国率先举起发展红色旅游大旗后,创造性推出红色教育培训,通过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革命文物+”的发展之路。
记者来到井冈山市委党校,在教学楼一楼遇到内蒙古自治区基本建设咨询投资有限公司举行“党史、党性、党纪集中教育培训班”结业仪式,党校教师高继民正在为25名学员作总结。
该公司工作人员张忠和记者说:“培训期间体验了当年红军的艰苦生活,学到了知识,锤炼了党性,更加坚定了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信心和决心。”
记者了解到,2007年开始,井冈山市委党校推出以党性教育为核心内容、现场体验为主要形式,集培训、参与、体验为一体的红色教育培训。17年来,该校共承办全国各地各级各类培训班3000余期,培训学员超过12万人次。
井冈山管理局旅游管理处副处长邹建平和记者说,近年来,围绕井冈山红色教育培训,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江西干部学院、江宣干部培训中心等多个龙头培训机构陆续建成。为推动红色教育培训有序开展,井冈山管理局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井冈山红色教育事业发展中心,负责红色教育培训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指导监督;制定《井冈山红色培训管理办法(试行)》等管理制度,推行“统一政治引领、统一机构管理、学内容、统一师资认定、统一标准标识”的管理体系。同时,通过举办红色培训高峰论坛、开展红色培训推介宣传等方式,提高井冈山红色教育培训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努力打造具有井冈山特色的红色教育培训品牌,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邹建平和记者说,井冈山红色教育培训具有“注重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突出实践性和体验性”三个特点。多年来,井冈山深入挖掘革命历史资源,不停地改进革新教育形式和方法,使红色教育更生动、具体、有说服力,让参训者在亲身体验中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悟革命精神。
如今,每天都有大批游客来到井冈山体验沉浸式的红色培训。着“红军装”、走“红军路”、吃“红军饭”、唱“红军歌”,在蜿蜒崎岖的红军挑粮小道上“急行军”……丰富多样的培训课程和新颖的教学形式,真正让红色文化入脑入心。
2016年以来,井冈山红色教育培训班次、培训人次年均增幅40%以上,培训学员遍及全国31个省区市和港澳台地区。受训学员既有党政干部,也有企业员工、高校教师、社会团体人员等。如今,井冈山慢慢的变成了全国知名的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大课堂。
依托丰厚独特的红色资源,井冈山还开发建设了神山、坝上、长塘等红色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实现红色培训教学点全域分布;通过六大教学模式、微党课、环绕式AR体验等方式,让厚重的红色文化活起来,增强了学员的体验感、参与感和代入感。
邹建平介绍,红色教育培训的蓬勃发展,不仅掀起了红色基因传承的高潮,更带动了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红军挑粮小道、象山庵等相对偏僻的旧居旧址得到一定效果修缮保护和利用。同时,红色教育培训也促进了井冈山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带动了红色旅游产业繁荣,为当地群众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和增收来源。
记者了解到,红色教育培训的发展,有效助推了井冈山全域旅游迅猛发展,游客在井冈山逗留时间由过去平均1.5天延长至4.5天,旅游综合效益明显提升。
在实施“红色名村”建设过程中,井冈山积极地推进红色教育培训机构与红色名村“结对子”,把现场教学点延伸至红色名村,平均每年向挂点帮扶村安排学员近5000人次,辐射带动了一大批特色小镇发展及乡村旅游热。
高效、开放的红色教育培训产业体系,有效推动红色教育培训与旅游、工业、农业等业态高度融合,带动群众参与,实现百姓增收,构建了红色教育培训带动发展的井冈山模式。
记者了解到,目前,井冈山共有49家培训机构。2023年,井冈山举办红色教育培训班7795期,培训45.26万人次。
兵团红色教育培训工作与井冈山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我们要紧密结合实际,借鉴井冈山推动红色教育培训经验和做法。要紧扣兵团精神主线,整合各类资源,稳步推动以党性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教育培训提质增效,创新培训模式,强化品牌建设,让学员在参与和体验中收获更多知识;发挥好红色遗址遗存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及其重要的作用,将兵团历史与当今社会现实紧密结合,通过组织并且开展参观红色遗址遗迹、红色教育培训等活动,让参训者感悟传承弘扬兵团精神;加强对红色教育培训的管理,制定相应管理办法,指导监督红色教育培训工作,加强宣传推广,提高兵团红色教育培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启示三:坚持全域规划,打造多元业态,推进红色与绿色深层次地融合,将红绿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胜势,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慢慢地加强发展动能,汇聚发展合力
井冈山有两大宝:历史红、山林好。近年来,井冈山大力弘扬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践行“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理念,持续发展壮大全域旅游经济,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推进红色与绿色深层次地融合,着力构建全民共建、产业共融、主客共享的高水平发展新格局。
在挂着“井冈红”牌匾的农家小店里,村民彭德良向记者介绍起茶事茶趣,“神山点赞”茶的由来,“茗士品鉴”茶的特点……
“茶叶销量火爆得很呐!”彭德良笑着说,“这在2016年之前是没办法想象的。之前,村民们只会卖粗茶,收入微薄,而且茶产品还很难销售出去。去年,我家销售茶叶收入20多万元,腰包更鼓了。”
“幸福就在家乡,何必去远方。”彭德良感叹道,在神山村,像他这样“靠山吃山”的村民还有很多。
神山村党支部书记彭展阳介绍,目前,全村共有460亩黄桃园和200亩茶园,家家户户从事种植业。村民们还通过入股合作社的方式,实现了户户有股份、人人可务工。
行走在神山村的道路上,翠竹掩映,溪水潺潺,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旅游公厕……旅游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几年前,这里除了拖毛竹的货车,没人愿来;而现在,每天来的游客比村里人都多。”神山村村民李宗吾说,“不上山不下田,坐在家里能赚钱。”
从交通不便、产业单一的贫困村到如今的5A级乡村旅游点,一首“三字歌”木牌记录着村庄的巨变:“日日新,月月异,羊肠道,变街渠。串景点,连景区,深融合,游全域……”
如何将得天独厚的红绿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的胜势?井冈山坚持全域规划、区域整合,打造多元业态,延长旅游产业链,构建起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彭展阳和记者说,乡村振兴,党建为先,产业为根。神山村做好红色旅游和山水文章,带动发展民宿、农家乐、特产销售等多种业态。
“村里游客慢慢的变多,村民们都吃上了‘旅游饭’,村年人均纯收入从2016年的2300多元,提高到2023年的3.2万元。”彭展阳告诉记者。
采访快要结束时,彭展阳即兴给记者唱了一首反映神山村巨大变化的山歌《日子越过越甜》:“阳光普照哎,一个不少哎,哎呀嘞,哎呀嘞,来的是八方客哎,锅铲是金饭碗哎,山区呀变景区嘞,人人走上富裕路嘞,打支山歌呀舒舒心,打支山歌舒舒心哎,糍粑越打越黏哎,日子越过越甜,哎呀嘞……”
井冈山持续引导各乡镇依托资源禀赋拓展差异化、特色化体验空间,做足山水文章,精心推出乡村振兴游等文旅精品新线路,推动景村互动、串点连线,慢慢地加强发展动能,汇聚发展合力。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记者走进电视剧《闪闪的红星》取景地——光明乡光明村。遂川江从该村贯穿而过,漫步于119棵高大耸立的栗树间,只见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近年来,光明乡乘着全域旅游发展的春风,依托一江两岸独特的山水自然禀赋,打造出集民俗表演、客家美食、户外露营、水上游玩等功能为一体的“栗树湾”乡村旅游综合体,让乡村成为游客亲近自然、感悟文化的乐园。
“衡量项目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是‘老表’(江西省内对同省老乡的亲切称呼)是否受益,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党支部坚持整体规划,树牢共建共享的理念,让村民参与到乡村旅游产业建设中,目前已带动80多人就业创业。”光明村党支部书记卢诗渊和记者说,目前村里还引进了2家运营主体,努力把风景变成产业,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打卡参观。
“这里的环境确实太好了,带着小孩乘船游玩,坐在茶楼里喝喝茶,非常惬意。”游客肖玮说。
河流蜿蜒,风景如画。随着村庄颜值以及气质双提升,慕名前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当地村民发展起了农家乐、民宿等产业,生意越做越红火。
今年4月12日,58岁的卢新华在栗树湾风景区开了一家烧烤店。“店铺是村委会提供的,第一年租金免费,这里环境好,前来旅游的人多,相信生意会慢慢的好。”卢新华说。
荷花大仓、长塘古韵、半亩方塘……如今,驱车穿行在井冈山乡村,道路宽敞、山林秀美,井冈山旅游已从单一景区旅游成为村村有看点、处处皆景点的全域旅游。
在推进红绿融合方面,井冈山的很多做法值得兵团学习借鉴。一是深入践行“红色+”发展理念,坚持“文旅融合、全域联动”的思路,持续发展壮大全域旅游经济,进一步开发边境游、沙漠游、冰雪游以及农业观光、城市休闲旅游等新产品,持续释放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价值。二是丰富旅游要素供给,推动文旅融合业态升级,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开发军垦套餐、现代化地窝子民宿、劳动耕作等餐饮民宿和红色体验项目,促进红色旅游与研学旅游、生态旅游等融合发展,培育以红色旅游为主题,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复合型旅游产业,打造更多旅游新业态,引导游客到兵团感悟兵团精神,寻找初心信仰。三是全力发展乡村旅游,强化旅游赋能,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休闲农庄、特色民宿、特色连队,开发以红色文创产品、特色农副产品、工艺美术品为主的文化内涵丰富、地域特色鲜明的旅游服务产品,实现共建共享,助力乡村振兴。
制作单位:兵团日报社信息网络中心 地址: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建设巷8号 传真 投稿电话